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研究报告怎么写:免费分享行业发展前景深度分析报告
即时配送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伴随流量多化趋势与即时配送服务商履约能力的提升,即时配送非标需求与长尾需求均呈增长态势,即时配送行业向全场景、全距离、全时段发展,并加速成为本地消费的基础服务设施,赋能更为多元的本地即时消费需求,推动即时消费行业实现“万物到家”。头部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商基于灵活的运力服务能力、专业的服务标准,为本地即时消费各玩家提供运力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闭环服务,业务拓展空间广阔。
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0亿单。未来伴随即时配送服务价值进一步凸显,预计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达到957.8亿单,2021年-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8.0%,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路线上。
本报告基于对中国即时配送行业的持续追踪,详细梳理即时配送行业近年来宏观环境变化与即时消费需求变化,通过行业政策环境优化、新消费发展动态等视角总结即时配送行业新趋势,挖掘新趋势对于即时配送服务商的能力要求,旨在为行业内玩家提供业务优化与拓展方向建议。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宏观驱动
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增强的背景下,居民对高质量服务需求增多
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增速4.7%,同GDP增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较前几年显著降低。同年受可支配收入影响,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210元,增速为-1.6%。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动态清零,202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已基本恢复疫情前水平,分别约为3.5万元/年和2.3万元/年,预计在未来会进一步提升。可支配收入提升带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不断增强,推动消费升,具体表现为居民开始对所消费产品及服务提出包含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等维度在内的更高要求。
疫情加速居民消费线上化,线上下单、线下送达成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新特征
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线下业态陷入停摆状态,促使各行各业的商户积拥抱线上化。同时,由于全国多地小区的封闭化管理措施,居民即时消费行为逐渐由线下切换为线上。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同城即时消费在疫情期间迎来爆发。即使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线下活动日渐恢复,供给端的结构性变化与需求端习惯的养成使得线上下单、线下送达模式已然成为新常态。根据艾瑞用户调研结果显示,为解决日常所需,超90%的用户更倾向于在线上消费。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此,即时配送行业发展被按下“加速键”。根据艾瑞用户调研结果,与2019年疫情发生前相比,67.1%的用户认为使用配送平台服务频次增加,即配需求增势明显。
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一二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步下沉
通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区域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城镇化为下线城市的商业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的释放创造了有利环境。2021年,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已超9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4.7%。未来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的不断扩大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将逐步激发更多低线地区居民多样的、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基于此,包含同城即时消费在内的新消费理念与模式通过层层渗透将日渐普及,进而拓展、增强即时配送行业进入更多地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需求驱动
B端需求:全渠道形态发展,伴随流量多化,非餐需求快速扩容
即时配送行业的兴起契合了商家期望通过提升流量和服务品质从而保证客户粘性的需求,近年来,在头部电商企业带动下,全渠道零售快速发展,即时配送品类也从早期的餐饮外卖,拓展到生鲜宅配、商超零售、鲜花蛋糕、医药配送、服装鞋帽、3C电子、美妆等品类。伴随即时配送消费场景的持续拓展,即时配送行业获得强力推动。
C端需求:新消费纪元下,消费者从外卖向跑腿代办的需求扩展,使其对于即时配送服务的依赖不断提高
即时配送行业的崛起离不开外卖行业的兴起,直至今日,其仍为即时配送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服务商履约能力的提升及消费升,用户线上消费需求已从单一的外卖场景拓至同城范围内更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品类也从餐食饮品开始拓至生鲜果蔬、粮油米面、3C数码等。在即配行业发展驱动力呈现多化的趋势之下,消费者对于即时配送服务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根据艾瑞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近25%的消费者每月使用即配服务达10次以上,而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即配服务的消费者已超90%。
消费者对于时效的需求逐步提高,引导同城快递等服务通过即时配送服务达成
伴随网络零售持续深入居民生活,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及其配套服务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其中,履约配送时效的提高成为快递业的优化方向之一。传统快递业务体系内,同城的快递业务需要经由收发转派完整业务流程,同城快递订单时效通常会超过每天,对比来看,即时配送服务是端到端配送,不涉及中转等中间环节,可以显著提升时效,当日达甚至可实现同城快速的即时送达。因此,同城快递等业务逐渐由即时配送服务商帮助完成,来满足消费者对时效的高要求。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政策驱动
XXX对互联网平台监管政策不断趋严,平台开放性和平台生态持续性成为政策关切,第三方参与者自然顺应政策趋势
以2020年为起点,我国XXX加强对互联网平台进行监管约束,出台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其中提出“营造竞争有序开放包容发展环境,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及“加强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统筹协调,使全社会共享平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平台经济整体生态和谐共生和健康发展”等内容。在面向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密集发布背景下,平台基于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将被打破,多种消费途径有望发力,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商将基于自身多样化服务能力获益于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现状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产业链图谱
即时配送服务行业向全场景、全距离、全时段发展,预计2026年即时配送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
艾瑞测算,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0亿单,受疫情恢复影响,即时配送服务市场回暖,同比增速为32.9%。未来随着即时配送服务行业向全场景、全距离、全时段方向发展,并加速成为本地消费的基础服务设施,艾瑞预计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达到957.8亿单,2021年-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8.0%,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路线上。
即时配送业务模式:第三方即时配送和依托平台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业务模式分为第三方即时配送和依托平台即时配送,二者的核心区别是订单来源的独立性。与依托平台即时配送业务模式相比,第三方即时配送的订单来源更为独立,订单来源渠道更为多元,业务内容和服务类型更为多样,这也使得第三方即时配送的服务能力相较而言更为系统全面。而依托平台即时配送的业务模式订单来源渠道单一,与上游的平台捆绑较为紧密,业务拓展受限,多样化业务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即时配送运力模式:按组建形式可分为自建运力模式、加盟/代理模式;按运力形式可分为众包模式、专职模式
一方面,按组建形式的角度可分为自建运力模式及加盟/代理模式,其中前者一般为资金实力较强或已处于成熟期的玩家所青睐,其应用路径多从核心、重点发展地区出发并逐渐外延。考虑服务质量、商业数据等维度,前者多为玩家首选,后者则为前者的补充,即当玩家初期资金实力较弱或需要快速扩张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时,将采用后一模式。另一方面,具体看运力形式可划分为众包模式、供应商模式及全职模式,不同模式下运力特征各不相同,因此目前服务商针对不同场景下用户对运力服务的不同需求,同时采用多种运力模式。而运力的管控能力也因此成为行业内玩家的关键能力之一。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新趋势 – 流量结构
随各平台战略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多种流量渠道在本地消费板块快速发展,流量多化趋势愈发明显
伴随着用户消费升、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各类线上平台对应进行战略创新、拓展,日益加码本地生活板块,线下本地商户受益于此,而私域流量运营重要性也日渐显现,使其流量更趋多化。用户的高时效诉求,推动传统电商平台的近场电商业态快速发展;用户的多样化消费要求,促使本地团购、餐饮外卖、即时零售等平台进一步拓展所提供的消费品类及服务;用户对内容消费需求的即时满足,使得社交平台、内容电商开始尝试革新,并大力拓展本地生活板块。这些来自不同线上平台对本地生活业务的重视,推动本地线下商户的各类流量渠道齐头并进,呈现多元化趋势,而受益于此的本地消费市场则将带来即配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于本地商户来说,线上获客成本的逐渐提升等挑战,使得其私域流量也在逐渐成为流量渠道的重要一。
消费连锁KA和中小商户快速发展私域流量,通过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强化配送服务履约能力,实现服务闭环
本地线下商户阶段性发展目标的不同,使其对于流量的需求、流量渠道的侧重以及服务质量的要求存在不同的考虑,进而影响其在当前及未来对即配服务商的选择。当商户处于经营初期,快速起量得以生存为其首要目标,这使得具有强势导流能力的线上平台成为其第一选择,但同时受制于流量来源,配送履约多直接由平台完成。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商户阶段发展目标逐渐由生存问题转向如何实现瓶颈突破与稳步进取,降本增效、增强客户粘性等要求的重要性因此提升。日趋成熟的公私域流量运营、多元化的流量渠道以及高质量的即配服务等需求,使得商户使用第三方即配的比例不断攀升,小部分具有强劲资金实力的大型商户或将在战略发展地区自建运力。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新趋势 – 履约服务
用户即时消费需求增强下商业场景的创新,对即配服务商新场景下的配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消费者长期存在的全品类一站式消费需求与即时收货之间的矛盾推动零售行业商业场景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从线下商超百货至线上综合电商,消费者近场电商需求日渐显现。根据艾瑞用户调研结果,约78%的受访者在网购时更加倾向于同城商家发货。该消费者趋势以及近场电商在品类与时效上的更优平衡,驱动即时零售及广域电商两大平台加速对近场电商场景的开拓,而新场景下品类的扩展或将改变配送的工具、并单的逻辑、配送考核的指标等,这要求即配服务商提升综合能力,进而为各品类客户提供适配、优质的配送服务。
用户非标场景和长尾服务需求增长,推动即配服务商增强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
根据即配行业所涉品类及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以及这些品类、服务在C端的渗透程度可将用户需求大致划分成四类。其中,得益于餐饮外卖平台的长期教育与疫情催化下即时零售平台的高速发展,餐饮、甜品、生鲜及日化等品类的渗透率已较高,并逐渐向3C数码、美妆护肤等延伸。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线上即时消费理念的不断渗透、相关线上平台玩家服务范围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智能科技的进一步应用,除了对商务函件专送、药品代买等发展较成熟的非标准即配服务需求提升外,用户对于上门试衣、代排队、代陪诊等长尾服务的需求也呈增长态势。而这些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非标化的即配服务需求,也正促使着即配服务商对应布局,提升增值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即配服务范围。
即时配送逐步成为同城即时消费基础设施,全时段、全场景、全距离,双向融合推动万物到家
同城即时消费作为同城消费的长期性趋势,正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渠道之一,而同城即时消费核心之一是依托即时配送服务提供的高效、优质履约能力来完成履约到家,这使得即时配送成为同城即时消费基础设施。伴随消费者即时消费需求由餐饮配送向商超零售、近场电商及个人递送等多种消费需求扩展,以及消费者对即时消费服务的使用深度加深,即时配送服务也进一步向全时段、全场景、全距离发展,双方紧密融合来推动万物到家。
餐饮外卖需求潮汐效应突出,运力服务趋向兼顾规模性和盈利性
即时配送行业兴起受益于餐饮外卖平台在中国的飞速发展。然而,餐饮外卖的配送需求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客如云监测数据显示, 10-11点和22-24点外卖比例会出现反超或与堂食平齐的情况。外卖配送订单需求存在明显波峰波谷周期,这导致即时配送的运力资源在其余时段会存在资源闲置可能,为了提高运力服务资源的盈利能力,即时配送服务商趋向于兼顾优势时段的规模效益并发力需求差异化较大时段的业务盈利性。非餐需求高度发展会带来需求差异化,其中非标准或高交付要求的订单对于专业化强的运力服务需求会愈发凸出。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新趋势 – 行业环境
本地消费场景重构,打造运力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的产品能力闭环
本地消费正在经历“人货场”三要素的深刻变革,过去本地消费以“人找货、线下自履约”为主要形式,现在正转变为以“货找人、线下配送”为主要形式,三要素变革对本地消费场景中的各方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更为精准地获客、更为有效地运营客户和通过何种方式强化客户与自身的链接成为值得聚焦探讨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运力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的有机整合来形成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成为新的本地消费行业需求。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商基于自身在运力服务上的核心优势,为本地消费各玩家提供运力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闭环产品能力。
政策强化行业监管及服务保障,运力培训和职业能力提升成为行业升增量
以民为本是我国XXX长期的政策关切,随着即时配送行业逐步成为我国闲散劳动力的重要就业途径之一,我国XXX也出台系列政策强化对即时配送行业的监管以及对骑手等从业人员的服务保障。《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保障其平等享有培训的权利。”以及”加大培训补贴资金直补企业工作力度,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即时配送服务商进行运力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正成为行业新增量。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新业务方向
第三方即配企业向履约服务链路上下两端延伸,推动末端服务进一步优化
在市场竞争加剧,流量红利日渐退却的大背景之下,本地线下商家对于自身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呈不断攀升的态势。这使得即配服务商仅做好履约所涉五大环节中即时配送这单一环节的数智化只是能力的必备项,而能够立足即配服务向上下端延伸,提供增值产品与服务才为能力的加分项。其中,在其向上拓展的过程中,得益于独立性等天然优势,第三方即配服务商将更受B端商户青睐,尤其是在SaaS工具对接已有系统、进行核心数据的分析预测等敏感层面。基于此,在未来,第三方即配服务商将在推动末端服务的进一步优化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工具型SaaS、终端智能柜等智能科技产品,提升业务服务质量,优化业务链路效率
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先进智能科技已深入渗透至即配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具体而言,在用户下单到订单完成的整个即配服务链条上,智能化应用在商家经营及即配服务商能力构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商家自行履约为例,即配SaaS除了覆盖核心运力调度、配置模块外,已发展至即配流程的各个环节,助力商家在一套系统内实现从前端获客到即时配送的高效履约再到售后服务与客户运营。同时配合包括自动驾驶车辆、无人机、智能快递柜在内的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蕞终实现链路整体效率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客户粘性的增强。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