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工行业年度报告怎么写:免费分享万能通用模板范文

一、需求承压探底,政策调整带动复苏

1.1、疫情等多因素影响,需求终端相对承压

疫情在东部省份相继爆发,需求供给双重影响。今年疫情反复为明显, 相比于 2021 年,今年的疫情反复频率高,影响区域广,疫情控制的时间 长,且本轮疫情的爆发涉及到东部经济大省,影响程度更大,对供需双向 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制。基础化工行业年度报告怎么写:免费分享万能通用模板范文

产业链联动作用放大了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于其他XXX,我国地域较为 广阔,整体产业链相对完整,但多环节分工导致局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的省份受到管制,会对整体产业链产生供给影响,而我国的产业链一体化 的布局在终端需求支撑不足的情况下,会对于多数加工环节都有一定的盈 利抑制,再叠加部分能源供给等问题,疫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明显放大。 今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等联动产业链布局的环节都有明显体现,出行受 到阻碍以及整体的悲观情绪压制了需求的释放和回暖。

 

 

经济运行明显承压,消费受到抑制,内需支撑不足。今年来,居民新增中 长期贷款明显下行,居民长期大额消费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 10 月份社会 零销售总额再次进入当月同比负向增长,11 月数据也进一步下行,整体经 济运行并不景气,长期大额消费和日常零售产品的整体运行都有一定程度 的承压,国内需求支撑力度还是明显不足。

房地产行业压力提升,投资拉动有限。我国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相对稳定,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升作用较为明显,但房地产行业明 显不足,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数据持续下行,受到房地产的影响,今年这 整体投资对经济的支撑拉动有限。

海外经济景气度持续下落,出口支撑力度预计进一步下行。今年年初以来, 欧洲受到局部地域冲突影响,整体的经济景气度大幅下行,并未有明显改 善,而前期表现相对较好的美国也开始表现疲弱状态,11 月份美国制造业 PMI 数据跌落 50,同时近期美联储也下调美国明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通 胀压力下仍有加息预期,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出口的支撑力度有望进一步 下行,对于国内化工产品的支撑有限。内需、出口和投资都受到较大影响,整体的制造业的情况表现都相对较弱。 整体看,我国的工业企业表现的相对一般,上半年多数化工企业延续高价 位产品价格,疫情虽然有直接影响,但行业处于逐步调整中。

 

 

下半年化工企业同时面临疫情和能源双重影响,价格回落,价差收窄。今 年进入下半年呈现出明显的高温状态,作为南方重要发电方式的水利发电 量大幅下降,同时高温导致居民用电大幅提升,保民用的状态下导致南方 很多省份的开工用电受到大影响。同时受到需求修复不足,生产被迫降 负,产品价格大幅回落等多因素影响,三季度制造业企业压力明显提升, 10 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已经跌至-3%。 化工作为重要用能行业,同时受到需求和供能的影响,行业盈利较大承压。 今年以来,化工行业一方面受到能源价格高企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受到 需求支撑不足的市场压力,整体产品的盈利能力明显承压,原料及制品行 业以及化纤行业的产品盈利水平持续回落,化纤行业的盈利水平甚至跌落 了近十年的x低水平;而三季度受到能源供应的影响,化工行业的开工也 受到压制,前期成本传导不畅,后期价差加速下行,化工行业后期盈利一 般。

进入下半年,国内大宗产品的价格指数开始有明显回落,而三季度是下行 速度尤为明显的时间段,由于正常的生产备货过程,多数化工企业同时承 受了原材料库存跌价和产品价差收窄的双重压力,产品盈利进入底部区间。 而进入四季度,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回落趋势有所趋缓,从制造业产业链环 节来看,购进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已经有所减弱,无论是原材料工业还是加 工工业的价格也都有趋稳状态,产品盈利空间虽依然承压,但运行有望逐 步回归正常状态,x大的价格回落压力时间段基本已经过去。

 

 

原油价格三季度明显回落,部分上游石化产品成本压力有所减弱,但煤炭 价格仍然位于高位,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受到需求影响,盈利依然承压。

多数产品盈利呈现明显回落,产品价格回落底部区间。目前来看,国内外 经济不景气,消费、房产两大主要化工材料应用领域需求表现较差,带动 多数化工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行,产品价差位于底部。除少数上游石化产品 以及部分化肥产品外,多数产品的价差分位数不足 30%,很多产品价差已 经位于底部区间,盈利相对承压。

1.2、疫情管控动态理性,稳发展政策将有望支撑部分行业回暖

相比于去年,今年我国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相对明显,无论是感染人数还 是疫情的管控要求都有明显提升。而相比之下,海外疫情虽然依然存在, 但是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明显减弱,国内疫情防控要求使得国内的整体需求 明显承压,叠加海外供给逐步恢复,国内阶段性的转单影响也逐步减弱, 多数行业运行呈现下行趋势。

海外经济景气度一般,扩大内需的效果预期将更为显著。整体来看,国外 已经经历了疫情修复,海外需求拉动的边际影响已经逐步过去,目前表现 有承压趋势,今年来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持续下行,而目前并未明显看 到海外经济景气回升,预计出口拉动带来的需求支撑相对一般,国内经济 复苏更多需要“自身造血”。

吃穿住行作为化工行业终端下游的主要大方向,今年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疫 情的影响,其中尤以纺织服装等可选消费和房地产的影响x为突出,目前 来看,进入三季度,纺织服装零售额连续同比负向变化,预期悲观导致可 选消费的支出意愿有限,整体仍然表现相对承压;而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受 到房企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到前期XXX政策,居民支出意愿影响,新开 工面积同比也出现持续性下滑。

相比之下必选消费的农产品链条的表现相对较好,预期全球的粮食景气度 依然会维持较高水平;汽车产业链在前期由于疫情产生了明显的延伸性影 响,但后期伴随XXX政策的支持,各地开启了汽车销售补贴政策,汽车销 售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综合以上,目前消费和房地产还持续受到压制影响,两大主要行业仍有恢 复的空间和弹性。目前看,XXX对于房地产的政策已经有所放开,政策限 制减弱,房地产行业有望获得一定程度的复苏,从而带动相关房地产链条 行业进入修复阶段。

而今年来,新冠病毒传染力大幅增强,疫情防控举措经历了明显的加严状 态,而伴随着各地方防疫政策落实,国内整体的经济消费、物流运输等都 严重影响,消费意愿下行,带动上游的材料端需求回落,盈利情况持续下行。而近两个月来,XXX对疫情管控大步调调整,执行防控二十条和新十 条政策,由于防控带来的限制影响明显降低。虽然管控要求减弱,国内出 现了大面积的感染状态,但预期随着此轮高峰逐步度过,国内疫情的影响 将呈现根本性好转,经济有望获得较大复苏。

根据XXXx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持续 提升传统消费需求,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 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预期在疫情高峰逐 步平复后,我国的经济有望延续前期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结构性优化, 基本盘获得回升的基础上,仍将坚持先进性和绿色化。

1.3、明年俄气缺口难补,海外化工品供给受限或将持续显现

天然气高位库存,保障欧洲今年安全过冬。今年以来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大幅下降,欧盟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在 11 月 1 日前至少达到储库总容量 的 80%,并从今年 8 月到明年 3 月天然气消费量减少 15%。根据 AGSI 数 据,欧盟库存目标已在 9 月提前完成,并在 11 月中旬达到库存峰值 1069TWh(约 1014 亿立方米);根据 SEB 的数据,欧洲冬季天然气日均 消耗量约 22TWh,若今年冬日该数值削减 15%为 18.7TWh,欧盟冬日库 存峰值可供其消耗 57 天,再加上欧洲冬季的常规产气和非俄气的进口增量, 今年欧洲天然气保障较为安全;但是随着未来两周北欧和英国迎来寒潮, 欧洲库存进入向下拐点,预计今年冬日欧洲天然气价格依然维持高位。

 

 

今年 LNG 贡献主要进口增量,明年美国 LNG 出口预计同比增长 171 亿方。 根据 bruegel 数据,截至 11 月 25 日,今年欧盟天然气进口量达 3647 亿立 方米,仅比去年同期减少 75 亿立方米,从增减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进口 量减少了 731 亿方,而 LNG 和挪威管道气进口量分别增加了 561 亿方和 102 亿方,进口 LNG 成为弥补俄气缺口的主力。分季度看,今年 1-3 季度、 10-11 月欧盟 LNG 进口量分别为 377、377、334、229 亿方,各季度进口 量较为平均。欧盟 LNG 进口增量主要来自美国,根据 EIA 预测,今年美国 LNG 出口量为 1095 亿方,仅比去年增加 87 亿方,出口增量有限一方面由 于美国自由港 6 月火灾致出口中断,预计 12 月中旬复工 80%,另一方面 在出口结构方面今年大幅偏向欧洲,因此对欧出口量大幅增加,Kpler 的数 据显示今年前 10 个月美国对欧 LNG 出口增加 150%。明年看,EIA 预测 明年美国天然气产量 10374 亿方,同比仅增 2%,但 LNG 出口量将达 1266 亿方,同比增加 171 亿方,我们预计明年美国 LNG 的这一出口增量 将成为欧洲天然气进口的主要增量。

今年俄气出口欧洲前高后低,明年俄气供给压力加大,欧气缺口难弥补。 虽然今年前 11 个月欧盟天然气进口量仅同比减少 2%,俄气的进口减量被 LNG 和挪威管道气等进口增量较好弥补,但从进口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 的进口减量呈逐季递增的态势,尤其是三季度起,占俄气进口量 40%以上 的北溪 1 号管道长期关停,使得下半年俄罗斯天然气供给量大幅下降,1-3 季度、10-11 月欧盟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 282、221、99、41 亿方,若明年俄气进口量是今年四季度的线性外推,则 23 年俄气进口量仅 约 248 亿方,较 2022 年还有 400 亿方以上的缺口,明年美国 171 亿方的 出口增量将难以弥补这一缺口,因此从供给层面看,若明年俄乌局势依然僵持不下,则欧洲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供给考验,加之高价 LNG 现货对低价 管道气的进一步替代,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依然有居高不下的风险。

 

 

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高位预期下,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 天然气是欧洲重要的工业能源和部分化工品的原料,根据 Eurostat 数据, 工业用气占欧洲天然气终端消费的 40%左右,欧洲 MDI和 TDI的生产商巴 斯夫曾表示,在欧洲,其购买的 60%天然气用于生产所需的能源——蒸汽 和电力,剩余的 40%被用作生产基础化学品。当前欧洲产能占比较高的品 种有维生素、蛋氨酸、泛酸钙、MDI、TDI、己内酰胺等,多数产品均在年 内出现产能检修或关停,如果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工业用 气的供应或将进一步受到压缩,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

二、高端材料国产化持续推进,多阵营布局有望加速突破

2.1、我国高端材料持续布局突破,多阵营发展各有优势

精细化工是我国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主流阵地。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 经具备了多数基础材料的生产能力,在常规化大宗材料领域,常规的盈利 空间伴随着行业的供需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基本难以长期维持 较高水平,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精细化工材料布局时间短,行业进口依 赖度大,技术工艺要求高,导致我国整体在精细化工领域依然处于追赶状 态,多数精细化工产品我国仅能提供基础原材料或者大宗产品牌号,精细 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下游延伸布局明显不足。

从目前全球的精细化工布局市场上看,除医药、农药、染料的精细化工产 业链外,全球约有 6000 亿规模的专用化学品需求市场,而目前这一类潜 在发展市场并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我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替代 空间。

精细化工产品相比于大宗产品,具有相对较好的盈利空间和成长空间。不 用于我国的大宗化工产品,由于产能扩充的相对较多,受到供需影响,行 业盈利具有一定的周期属性,精细化工行业里面的多数产品市场空间相对 较小,下游客户要求较高,不能以原本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产能布 局和市场突破。因而不同的技术要求、客户匹配、发展空间以及销售模式 等都使得精细化工领域布局的企业仍然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且 在不断进行产品种类扩种或者进行成长性应用延伸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成长。

自主可控加速新材料国产化进程,解决我国行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 题。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繁发生,更有很多产业链受到关键设备和关 键材料的限制,不得不影响其自身的生产运行,甚至由于部分的限制因素, 导致产业链剥离等,因而快速进行关键设备和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保证稳 步发展的关键。XXX鼓励大力发展行业先进材料,从税收、资金、技术、 人才等多维度提供发展支持,同时产业链也加速国内上下游合作,不仅实 现现有技术路线的产品供应突破,还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发展,形成新一代 产品、新一种路线的全球领先地位。

经过x近两三年的发展,我国高端材料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步从“硬”实力 延伸至“软”实力。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我国新材料发展具有成本优势、 市场优势、产业链优势:①我们具有更为完整的基础产业链和基础精细化 工产业链,可以顺畅的布局下游产品;②具有更为全球x大的化工销售市 场,可以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③具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建设成本等,可 以形成成本竞争优势。

而经过x近几年的布局,发展优势有进一步的软性升,国内的企业已经 开始有了上下游的联动放大效应: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制造 业高端加工环节的国产化进程也有明显提升,国内企业在下游消费电子、 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经具有部分追赶优势,下游企业对于成本压降、灵活机 动的供给方案、新技术和研发的配合能力等诉求都使得下游企业在逆产业链进行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大幅加速了整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①材料供 应企业可以充分了解下游诉求;②上下游的材料研发团队可以深入合作, 加速产品技术突破;③通过沟通可以实现更多的成本节约;④可以提升材 料在下游的推进速度。

 

 

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等也在逐步实现技术商业化对接。可以看到,经 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x大的化工材料研发投入的XXX,尤其 是我国有众多领先的材料院校,已经逐步完善先进材料的研究体系,很多 高校、研究院都具有先进材料研发的工艺路线基础和实验室成果,虽然相 比于海外的成熟的生产体系仍有差距,但国内已经具备了很多高校工艺路 线商业化的成熟案例,已经开始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推动国内材料的 快速进步。这两三年来,包括导电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膜材料、聚 乳酸等众多先进材料的突破都有大量的研究院所技术工艺支持的缩影。

国内发展高端材料基础逐步成熟,行业内多阵营延伸发展。相比于传统化 工产品领域,高端材料具有较好的盈利空间和竞争格局,因而开始出现众 多企业延伸布局:具有规模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发展灵活差异化布局的 潜力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产业链、资金规模优势,延伸新材料领域布局成功概 率相对较高,但也需要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国内的龙头企业在过去 能过获得持续性的成长,一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成本或者平台优势, 经历多年的行业突破,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有相对宏观的发展经验; 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累积,这些企业都具有良好的资金规模,在新项 目投资以及布局方面可以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同时经过时间的积累, 多少化工企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研发体系和人才积累,在新产品切入过 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工艺协同、技术协同以及工程化放大。

 

 

精细企业:企业发展相对灵活高效,借助“内部积累”+“外部发掘” 加速实现产业落地。相比于国外巴斯夫、可乐丽等传统精细化工巨头 依靠长久的技术积累形成壁垒,国内的精细化工的企业发展起家相对 较晚,但是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累积,再借助外延并购、 技术团队引进等方式加速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类企业,自身规模相对 较小,倾公司之力着重在小范围的个别赛道实现集中突破,从而实现 阶段性的快速发展。

这一类的企业具有灵活的管理思路和发展方向,针对产品的市场规模 和空间要求相对较弱,具有更多可选择空间,一旦形成突破,往往具 有较高的弹性,但相比于龙头企业布局往往规模和基础上相对受限, 在持续性和可靠性上需要持续投入。

2.2、高端材料行业有望兼具盈利和空间双重机遇

高端工程塑料产品有望逐步进入中试突破阶段,国内布局企业有望加速进 行国产化替代,建议关注 LCP、高温尼龙、PEEK 等材料;工业气体领域 自主可控带动国内企业逐步向高端产品布局延伸,行业具有持续的替代空 间,建议关注特种气体领域;高端纤维由低端向高端领域进行升,实现 国产替代,建议关注碳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芳纶等。

LCP: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特点 是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又具有取向有序。LCP 在以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 低,且高度取向,而将其冷却固化后,它的形态又可以稳定地保持,因此 LCP 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此外,LCP 材料还由于具有低吸湿性,耐 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热性,阻燃性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 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XXX工、光通讯等高新 技术领域。

LCP 的生产壁垒很高。LCP 作为一种不规则聚合物,其产品开发从分子设 计到聚合再到改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与模拟计算,x终产品的 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合工艺,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成型过程中 的聚合物性能、产品设计、注塑模配臵、工艺条件和机器操作等。国内 LCP 企业均经过多年的产品开发才实现产品量产,如金发科技 2009 年开 始独立研发 LCP 材料,2014 年开始小批量投产,历时五年,沃特股份 2014 年收购韩国三星 LCP 生产线,2017 年开始开拓市场,历时三年。

 

 

目前 LCP 产能集中于美国和日本,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全球 LCP 产 能约 8.2 万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产能占比分别为 27%、42%、26%, 其中美国和日本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量产 LCP 材料,代表性企业 有塞拉尼斯、宝理和住友三家,产能 CR3 达 57%,未来塞拉尼斯和宝理 在中国还分别规划了 2 万吨和 0.5 万吨 LCP 聚合产能,预计 2024 年以后 逐步投产,住友将在其日本工厂新建 LCP 产线,使集团产能增加 30%, 预计 2023 年夏季完成。中国 LCP 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金发科技、普利 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陆续投产,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国 内总产能约 2.1 万吨,其中沃特、金发、普利特的产能分别为 0.8、0.6、0.4 万吨,国内 CR3 达 85%。未来沃特股份和金发科技还将投产 2 万吨、 1.5 万吨 LCP 产能,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内 LCP 放量趋势初现,原料问题解决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随着近年来 国内 LCP 产能陆续投放,可以观察到部分企业的销量正迅速提升,2019 年金发科技的 LCP 销量为 1531 吨,2022 年上半年已达 2000 吨;沃特股 份 2020 年上半年 LCP 销量为 1013 吨,2021 年上半年已达 2300 吨,受 上游原材料影响 2021 年四季度开始公司 LCP 销售受到较大影响,随着 2022 年四季度原材料国产化的逐步落地,公司 LCP 有望加速放量。

高温尼龙:以塑带钢的高性能材料,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高温尼龙是指在 150℃以上长期使用并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高湿度环 境中仍能保持良好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的聚酰胺,属于特种工程塑料。 依据主链结构的不同,高温尼龙包括全脂肪族、全芳香族和半芳香族聚酰 胺。半芳香族高温尼龙由脂肪族二胺(二酸)和芳香族二酸(二胺)经缩 聚而成,不仅保留了传统尼龙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摩擦性和耐有机溶剂性 能,而且随着苯环的引入,其耐热性能大大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在航 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LED 和XXX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温尼龙品种有 PA4T、PA6T、PA9T、PA10T 等,以 PA6T 为主。PA4T 由帝斯曼生产,产品结晶度高,机械性能好,吸水 率较低;PA6T 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原料成本,是目前市占率x高的高温尼龙 产品;PA9T 主要由日本可乐丽生产,与 PA6T 相比吸水率低,结晶度高, 性能较优;PA10T 主要由金发科技、赢创、EMS 和阿科玛生产,其性能与 PA9T 相当,且中国是单体癸二胺的主要生产国,结合癸二胺生物基的概念 (可由蓖麻油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高温尼龙主要用于电子和汽车领域,未来替代空间广阔。目前,高温尼龙 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消费品以及航空航天和XXX工等领域, 其中,电子和汽车用高温尼龙的x主要消费市场,二者合计占总消费量的 85%以上。根据 BharatBookBureau 的数据,2020 年全球高温尼龙 15 万 吨以上的产能对应的市场规模达到 15.18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以 5.2% 的年均增速增长。根据中国化信咨询的数据,2020 年国内高温尼龙需求量 约为 3.3 万吨,预计未来 5 年将保持 8%以上的增速,至 2025 年国内高温 尼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5 万吨。

在汽车领域,耐热塑料正在取代传统的工程塑料和一些金属。汽车领 域的这一替代需求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推动:1)更高的安全性和舒适 性要求;2)更长的使用寿命要求;3)发动机零件温度升高;4)汽车 电动化趋势下电路布局更加复杂。高温尼龙具有良好的机械、抗蠕变 和耐高温疲劳等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材料,适用于发动机、传动 系统、空气系统和进气装臵等部位,例如使用高温尼龙制成的链条拉 紧器其磨损程度远小于 PA66。在新能源车方面,日本可乐丽宣称其 PA9T 产品应用于特斯拉的电池冷却管中,随着汽车电气化的快速推进, 高温尼龙在汽车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高温尼龙的工艺壁垒较高,技术挑战主要集中于树脂生产上。目前工业领 域常用的高温尼龙一般通过高温高压溶液缩聚法制得预聚物,再经固相聚 合或熔融聚合得到产品。预聚合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压力、 排水量和停留时间等多个变量,反应得到预聚物的粒径形状、分子量及其 分布、组成和结晶度等性质都将影响后续的聚合过程。在后续聚合过程中 也涉及到对聚合过程和设备的一系列精确控制,方可得到符合商业化要求 的高分子聚合物。公开资料显示,帝斯曼x初开发 PA46 时从中试到规模 化量产历时五年,而国内的金发科技从 2006 年开始研发 PA10T,2012 年 左右量产,历时六年。

高温尼龙目前由海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有望逐步推进。据统计,全球高 温尼龙总产能超过 15 万吨/年,主要生产企业有杜邦、帝斯曼、EMS、索 尔维、巴斯夫、赢创、阿科玛以及日本的三井化学、可乐丽。其中,帝斯 曼生产 PA4T 等相关产品,可乐丽凭在很长一段时间是 PA9T 的先进 生产商,随着专利到期,巴斯夫也逐步推出 PA9T 相关产品,而其他国外 企业均以 PA6T 产品为主。我国高温尼龙进口依赖度高达 70%,国内主要 生产企业有金发科技、沃特股份、三力新材等,2021 年的总产能在 1 万吨 以上,未来国内规划产能较多,有望在电子领域率先实现进口替代,而下 游汽车领域验证周期较长,少则六个月,长则两年以上,替代进度预计较 慢。

PEEK:金字塔顶端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聚醚醚酮是综合性能x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 种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其组成单元为氧-对亚苯基-氧-对亚苯基-羰-对亚 苯基,为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是聚芳醚酮(PAEK)家族中x重要的品 种之一。聚醚醚酮具有耐热等高、耐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电 性能优良等优异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易于注塑成型、挤出 成型和切削加工,是综合性能x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

全球 PEEK 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当前 PEEK 已在航空 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医疗卫生、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市场中,PEEK 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x为广泛,占比达到 40.2%左右,机械化工占 25.3%,电子信息占 24.4%, 医疗及其他领域应用 10.1%。在医疗等对材料有着更高要求的行业,通常 对 PEEK 有着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但同时也会体现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2019 年全球聚醚醚酮消费量 5835 吨,2012-2019 年年均增长 7.19%, 《化工新型材料》预计,受到中国市场的拉动,到 2022 年全球消费量将 达到 7556 吨,三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9%。国内市场方面,2020 年 PEEK 消费量 1450 吨,2012-2020 年的平均增速高达 44%,根据中国化工信息 中心资料,预计未来 5 年中国对 PEEK 的需求仍将保持 15%~20%的增速, 到 2026 年国内 PEEK 的消费量将达到 3354 吨。

 

 

聚醚醚酮工艺难度很大,国内较早取得工艺突破。PEEK x早由英国帝国 化学公司(ICI)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出来,被威格斯收购后实现了在民 用高科技领域的放量。1988 年吉林大学完成了 PEEK 的实验室小试和扩试, 2002 年由吉大合资组建的长春吉大特塑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使得中国成为 继英国后第二个实现 PEEK 工艺突破的XXX。PEEK 作为问世数十年的尖 端材料,其真正壁垒在于生产工艺的长期探索和反应过程控制的反复调整 所积累的技术参数。从反应阶段对于 know-how 的资金投入与时间积累, 到处理大型工业设备中的诸多工程因素(如传热、传质、流动与混合等), 再到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工艺的重现性,都面临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以中 研股份为例,公司 2007 年开始 PEEK 的材料研发和小试,在 2014 年才实 现产业化生产,中间历时 7 年。

海外龙头集中度高,国内加速产能布局。截至目前,全球 PEEK 产能约 1.24 万吨,主要集中于威格斯、索尔维、赢创三家海外企业,三家产能占 比高达 80%,其中威格斯目前产能 7150 吨,是全球x大的 PEEK 供应商, 2020 年公司在辽宁新建 1500 吨 PEEK 产线,系公司首次在海外布局产能, 项目预计 2022 年达产,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国内企业中,吉林中 研高分子是国内目前先进拥有千吨 PEEK 产能的企业,沃特股份原计划 IPO 募资用于 5000 吨 PEEK 项目的扩建,但 IPO 已于 2021 年终止。此外, 国内其他企业如吉大特塑、浙江鹏孚隆、浩然科技等过去几年也都有产能 扩张,沃特股份计划于 2021 年及以后投产 2000 吨聚芳醚酮(含 PEEK 和 PEKK),国内企业的产能布局在加速进行中。

国产替代产品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根据威格斯的年报,PEEK 在工业领 域和医疗领域的定价和盈利能力差距巨大,2021 年威格斯工业 PEEK 的 售价和毛利率分别为 54.05 万元/吨和 46.9%,而医疗 PEEK 为 245 万元 /吨和 89.2%。在部分工业领域,国内企业已率先实现进口替代并具有显著 的价格优势。例如根据中研股份的公告,在国际市场上,标准 PEEK 售 价一般为 800-1000 元/公斤,随着 2016 年以后国内企业产业化取得进一 步突破,国内企业 PEEK 的平均售价在 500 元/公斤以内。又例如,据统计 我国石化行业所用的往复式压缩机配套用 PEEK 阀片,每年进口价格为 1- 1.2 万元/公斤,国内 PEEK 投产后,国产 PEEK 阀片售价仅 6000 元/公斤。

 

 

特种气体:具有国产化空间,安全可控和行业扩充带动国内厂家结构升

工业气体根据其用量大小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类,市场稳步增 长。大宗气体又可分为空分气体和合成气体,特种气体根据用途不同可分 为电子特种气体、医疗保健用气体、食品饮料用气体、航天用气体等。 2021 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 9432 亿元,同比增长 8.2%,中国工业 气体市场规模达 1798 亿元,占全球市场接近 20%,同比增长 10.6%。预 计到 2026 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增至 1.33 万亿元,国内将增至 2842 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7.1%、9.6%。工业气体下游应用广 泛,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对工业气体需 求量大,占比约为 80%;电子产品、环保新能源等新型行业技术含量高, 对工业气体纯度要求高(大于 5N),占比约为 20%。

未来我国工业气体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全球气体高度垄断格局短时间仍然 难以改变。2021 年我国大宗气体市场规模 1456 亿元,同比增长 8.3%, 特种气体市场规模 342 亿元,同比增长 21.3%,占比 19%。未来五年两种 气体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6.9%、18.8%,预计仍将快速增长。海外巨头林德、 液化空气、空气化工、日本酸素控股四家公司占全球工业气体市场的比例 约为 70%,垄断格局明显,国内 2020 年四大巨头市场占比约 55%,国内 x大的气体公司为气体动力,2020 年收入约 160 亿元,占比约 10%。

光学膜材料:原材料端有所承压,中长期进口替代趋势不变

光学膜是指在光学元件或基板上,制镀或涂介电质膜或金属膜或两者的组 合以改变光的传递特性的膜。光学膜行业上游主要为 PET 粒子等,通常粒 子拉伸成基膜,包括:PVA 膜、TAC 膜、PET 基膜等,利用光学涂布设 备、UV 固化机等生产设备可以将基膜进一步深加工。产业链下游包括背光 模组、液晶模组等领域;终端消费是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手机等市场。根据各公司公告以及产业链调研,我们预计,中高端膜材料 的市场空间约 1000 亿元左右,我们假设高端基膜占光学膜成本 50-60%, 光学基膜的空间则约 500-600 亿左右。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塑料外壳、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构成。LCD 每个背光模 组的光学膜片常见架构中,通常由“1 张反射膜+1 张下扩散膜+2 张增亮膜 +1 张上扩散膜”组成。反射膜一般臵于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用途是将透 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达到减少光 损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反射膜市场空间推算为 15 亿 元。在背光模组中,一般需要 1-2 片扩散膜:下扩散膜和上扩散膜。其中, 下扩散膜贴近导光板,用于将导光板中射出的不均匀光源转换成均匀分布、 模糊网点的面光源,同时起到遮蔽导光板印刷网点或其他光学缺陷的作用; 上扩散膜位于背光模组的x上侧,具备高光穿透能力,可改善视角、增加 光源柔和性,兼具扩散及保护增亮膜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市 场空间约为 26 亿元。增亮膜则能使光源散射的光线向正面集中,并且将视 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再循环利用,减少光的损失,同时提 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对 LCD 面板显示起到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视角的效果。 2020 年背光模组用增亮膜市场规模约为 46 亿元。

背光模组用的光学膜基膜和涂布,是国产化比较快的子行业。国内的长阳 科技、激智科技、东材科技和双星新材等已经走在反射膜、扩散膜、增亮 膜、复合膜和量子点膜的行业前列,并进入了 LCD 一线品牌三星、LG、 BOE、天马等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

偏光片是显示模组成像的必要组件,用于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偏光 片由 TAC 膜、补偿膜、保护膜、PVA 膜、离型膜等光学膜组成。根据三 利谱、杉杉股份官网、产业链调研等数据,我们预测目前全球偏光片约有 5 亿平米出货量,其各种膜材料市场空间总和大概在 300 亿元左右。目前 偏关片膜主要是日韩企业垄断格局,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突破,东材科技、 龙华薄膜、斯迪克、洁美科技等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和突破偏光片膜领域。

OCA 光学胶是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之一,是将光学亚克力胶做成无基材胶 膜,然后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薄膜,它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 贴合胶带,是触控屏的x佳胶粘剂。根据 HIS Markit 数据,目前 OCA 胶 膜的市场空间约为 50-60 亿元,其中手机和平板领域占比 50%以上, OCA 离型膜市场约 24 亿元左右。

MLCC 离型膜用于 MLCC 流延涂布工艺中,起到承载陶土层的作用。陶瓷 浆料通过流延机的浇注口,使其涂布在绕行的 PET 离型膜上形成一层均匀 的浆料薄层,再通过热风区挥发浆料中绝大部分溶剂,经高温干燥、定型、 剥离离型膜后得到陶瓷膜片。MLCC 通常需要堆叠 300-1000 层陶瓷介质, 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离型膜。智能电动车、5G 等移动通讯 的快速发展带动 MLCC 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国 MLCC 需求占全球 60%, MLCC 离型膜方面,目前国内的 MLCC 厂家有风华高科和潮州三环等,在 高端 MLCC 离型膜方面仍在大量使用外资企业产品,高端 MLCC 离型膜国 产化替代空间大。

 

 

碳纤维:进入国产放量新时期,新能源需求方兴未艾

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 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 90%的碳主链结 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 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x高的比强度和x高的 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 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碳纤 维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 设等领域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

碳纤维按丝束大小可分为大丝束和小丝束。目前普遍把每条丝束含有 48000 根以上单丝的碳纤维划分为大丝束,反之为小丝束。小丝束产量低、 成本高,常用于国防XXX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被称为“宇航 材料”;大丝束成本低,但生产控制难度大,可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 如风电叶片、汽车、轨道交通、建筑补强、海洋工程等,被称为“工业 材料”。根据赛奥碳纤维的统计,2021 年全球大丝束需求量为 5.14 万吨, 小丝束为 5.11 万吨。

 

 

新能源推动碳纤维需求高增长。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 11.8 万吨,其中国 内 6.24 万吨,我们预计 25 年国内有望超 12 万吨,四年 CAGR20%。21 年我国碳纤维在风电、光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速分别为 13%、133%、50%,受益于风电叶片轻量化和海风装机提升、硅片大尺寸 进程下碳碳复材取代传统石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量产带来压力容器 需求提升,我们预计 25 年三大领域的需求将达 4.59、1.37、0.66 万吨, 四年 GAGR 分别为 19%、18%、22%。

芳纶:国内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海外巨头长期占领芳纶市场,国内企业对位芳纶布局较多,有效产能有限。 对位芳纶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海外企业较早进行基础突破,并实现产能 规模化放大,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位芳纶行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美国 杜邦、日本帝人分别于 1972 年、1987 年实现对位芳纶产业化,具有丰富 的芳纶生产经验与先进技术,目前两家企业拥有产能合计约占全球产能的 3/4,同时还有韩国可隆、晓星、泰光的产能布局,在对位芳纶领域中,国 产企业相对弱势,整体产能占比不足 14%,且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产能并未 能有效实现技术突破,产能利用率低。基本可以说在对位芳纶领域,我国虽然布局的企业相对较多,但有效市场占比预估约为 1 成,未来新规划 的产能的释放节奏也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具有较高需求增长动力的行业,仍将是重要的选择方向

3.1、新能源车仍具备增长动能,国产替代以及技术迭代具有成长空间

相比于其他领域,新能源电动车领域仍然具有持续的提升空间,提供上游 材料端的发展动力。从目前国内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多数终端需求 行业经历过了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增速已经逐步放缓,一般具有细分行业 需求的领域空间又相对有限,因而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 的预期,但是仍是带动上游材料端快速发展的重要赛道。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2 年 11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 76.8 万辆和 78.6 万辆,同比增长 65.6%和 72.3%,市场占有率达到 33.8%。1 至 11 月,新 能源汽车产销 625.3 万辆和 606.7 万辆,同比均增长 1 倍,市场占有率达 到 25%。中汽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70 万辆,同比增长 90.3%。 未来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增长,这将带来动力电池以及原材料需求的增长。

 

 

部分材料经过先期布局,今明年将逐步进入兑现期。我国新能源发展经历 了几年时间的积淀,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一些成本占比相对较 大的材料产品,已经快速实现了配套产业链发展,在常规化的主材方面, 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供应,并借助自身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等实现成本优 势,并有可能具有海外供应导向;但是在一些细分材料的领域,比如添加 剂、导电剂、先进材料等领域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海外龙头企业经过多年 的布局,虽然短期在规模上很容易被国内企业超越,但是国内企业在细分 高品质产品、细分应用领域仍然积淀不足,海外企业在生产、技术、人才 等领域仍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头部企业加速扩张,预计未来电解液供需格局将有所缓解。2021 年电解液 行业产能为 62.8 万吨,需求 50.8 万吨,产能-需求为 12 万吨,较上年减 少了 5.6 万吨,从趋势来看,电解液供需整体趋紧。自 2021 年来,在需求 成本的支撑下,电解液价格持续走高,2022 年以来,电解液价格逐步回落, 我们预计价格将逐步企稳。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我国电解液市场竞争将更加有序,行业产能扩张 将趋于理性和稳健。天赐材料具有“碳酸锂-锂盐-电解液”和“电解液-正材 料”的双向布局,拥有广州、九江、宁德、天津四个基地,技术领先且原材 料六氟磷酸锂能够实现自给;国泰华荣主要产品为 3C 电解液,并在积 布局动力电池电解液,产品多以出口为主,主要供应给韩国 LG、韩国三星、 日本索尼等企业;新宙邦的客户基本都为海外巨头,客户结构完善,具有 电解液-溶剂-添加剂-锂盐的横向协同优势,拥有多达 300 多种新型添加剂 产品,占据了高端市场领域,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电解液、新型负成膜添 加剂、高电压成膜添加剂、新型锂盐等锂电化学品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3.2、新能源发电持续高度发展,上游材料仍将保持高速成长

“双碳”政策下新能源化工材料需求端的高增长具备确定性,其中供应端 格局较好的赛道有望维持高景气状态。我国政策要求 2030 年前实现碳达 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链将从中持续受益,对上游核心化 工原材料的需求将维持同步高速增长;供给端部分新能源化工材料在政策、 技术和投产周期等多方限制下,新增产能释放节奏速度难以匹配需求的快 速增长,从而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上游材料的消费量具增长潜力,明年硅料放量或将促 进产业链需求超预期释放。参考 CPIA 预测和组件企业的扩产规划,预计 2022-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 230、340、400GW,在政策 推动下终端需求落地的确定性较高,可以带动对上游原料的消费,工业硅 和三氯氢硅需求端主要受益于核心下游多晶硅产能的快速扩张,EVA 光伏 料则受益于下游光伏胶膜的需求增长。

工业硅:供给格局优化,成本仍为核心竞争力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长期景气,国内多晶硅厂家大举扩张,投产高峰期来临 推动对工业硅的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目前各家企业的产能规划未来 3 年 将迎来投产高峰期,预计 2022-2024 年能够释放出的产量分别为 78、132、 196 万吨。考虑到 2023 年后国内多晶硅仍可能存在供给过剩的压力,因此 2023 年后根据多晶硅供需平衡下的产量计算对工业硅的需求更加合理,预 计未来 3 年多晶硅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量分别为 104、162、191 万吨,年 均复合增速为 48%。未来 3 年整体消费量预计为 255、317、349 万吨, 年均复合增速为 23%。

成本先行背景下国内工业硅产能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偏向,新增项目中 可落地产能仍然相对有限,合盛龙头地位预计进一步稳固。工业硅属于高 能耗行业,各地的电价差异导致电力成本成为了决定工业硅整体生产成本 的重要因素,因而拥有低廉电价的新疆、云南和四川地区逐渐成为了核心 产区。在去年产品价格暴涨的刺激下行业迎来扩产高峰期,从规划新增产 能的地域分布来看仍然主要集中在新疆、云南和内蒙,但考虑到新疆和云 南政策端均设臵了产能红线,部分产能的落地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已 经公告规划新增的工业硅产能在 400 万吨以上,其中合盛的鄯善二期 40 万吨项目今年已经顺利投产,云南 80 万吨一体化项目仍在建设中,公司未 来产能规模长期仍将持续领先。

能耗成本提升支撑产品价格中枢上移,合盛硅业依托规模和自备电厂双重 优势能够获取持续且稳定的利润。今年以来工业硅产品价格持续回落,目 前化学均价在 20000 元/吨左右,随着枯水季的来临,供给量回落后产品 价格有望底部回升,考虑到各地电价成本上涨后工业硅行业整体生产成本 也随之提升,根据百川的测算今年以来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在 16000-18000 元/吨,高成本下对产品价格能够形成一定的支撑。长期来看,公司作为国 内工业硅的绝对龙头,依托自备电厂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同时未来 3 年拥 有确定性供给增量,能够推动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三氯氢硅:光伏领域需求持续高增,阶段性供需错配仍存。

部分企业开始布局和扩产光伏三氯氢硅,但仍以一体化布局的自用产能 居多。根据各家企业的公告显示,目前有规划建设光伏三氯氢硅产能的 有公司、宏柏新材、和远气体、新鑫科技、东方希望等 5 家企业,其中公 司和宏柏新材的部分产能需要用于生产偶联剂,东方希望的 7.5 万吨产能 主要用于自供生产多晶硅;从投产节奏来看,今年有 10 万吨产能可投产, 其他新增产能大多仍在建设期,叠加考虑部分企业的自用需求,在中短期 来看可外售的光伏三氯氢硅增量仍较为有限。

 

 

多晶硅投产高峰期来临推动光伏三氯氢硅需求高增,阶段性供需错配或 将重现。从需求端来看,除去部分多晶硅企业的自供产能,2022-2024 年 行业需要外采的三氯氢硅分别为 14.8、24.6、27.1 万吨。从供给方面来看, 今年预计可增加 10 万吨产能用于光伏产品的生产,但考虑到投产节奏较 慢且各家企业有一部分产能需要自供生产下游硅烷系列产品,预计实际可 释放出的光伏三氯氢硅产量仍然有限,假设未来 3 年光伏三氯氢硅的 销量占比分别为 60%、62%和 64%,预计 2022-2024 年光伏产品外售 量分别为 12.6、22.7、31.4 万吨,行业供需缺口分别为-2.2、-1.9、4.3 万 吨。考虑到多晶硅新产能投放时对三氯氢硅的需求单耗会显著提升,从多 晶硅产能的投放节奏来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年初行业供需会较为 紧张。

光伏 EVA粒子:中短期供需紧平衡,国产替代为长期方向。

我国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自给率显著提升。我国为 EVA 树脂消费大国, 过去 3 年整体表观消费量复合增速为 10%,与此同时我国有效产能却相对 不足,尤其是高端产品如光伏料等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过去整体自给率 在 40%左右。近两年随着技术突破,多家企业开始布局扩产,2021 年总 产能提升 82%达到 177 万吨,自给率也一度提升至 49%。目前我国的 EVA 进口量仍在百万吨以上,进口替代市场规模在百亿以上,考虑到国内 企业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未来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核心设备外购且扩产周期长,爬坡不确定导致光伏 EVA 有效供应相对紧 张。EVA 生产所用的部分核心设备组件仍需从海外订货,装备的建成或升 耗时较长。根据已有项目经验来看,从开工到生产出合格 EVA 产品约需 要 2.5-3 年时间,高 VA 含量产品爬坡较慢,因而扩张周期相对更长,新的 光伏料企业产品稳定性和质量仍有待提升。需求方面预计未来 3 年我国光 伏 EVA 粒子的复合增速为 39%,考虑到新增产能稳定量产 EVA 光伏料 的不确定性,我们预计中短期内光伏 EVA 供需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POE 需求逐步提升,行业高度进口依赖,国内企业开启国产化替代。

POE(聚烯烃弹性体)是乙烯和α-烯烃(多为高碳烯烃,如 1-己烯、1-辛 烯)共聚的产品,通常是指辛烯质量分数大于 20%的乙烯-辛烯共聚物。由 于α-烯烃含量较高削弱了碳碳主链的结晶区,形成呈现橡胶弹性的无定型 区等结构特点。产品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高弹性、高伸长率、高强 度)、良好的低温性能、优异的耐老化性能、抗紫外线性能等,且制品不易 挠曲,能够用于 PP(聚丙烯)、PA(聚酰胺树脂)等材料的增韧改性、 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挤出软管改性及并用发泡、色母或填充母 粒等,在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家居用品、机械工具、鞋材、密封件等 领域被广泛应用。

茂金属催化剂:POE 聚合的核心材料,国内企业自主布局。高碳α烯烃聚 合活性随碳链增长而下降,且α-烯烃的不对称性使其在作为单体聚合时存 在区域选择性和立构选择性的问题,茂金属催化剂性能独特,可控制聚合 物相对分子质量、立体规整结构、共聚单体含量等,是 POE 生产中不可或 缺的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按结构可分为无桥茂金属催化剂、桥联茂金属 催化剂、桥联双(多)核茂金属催化剂、单茂基金属催化剂(包括限定几 何构型催化剂 CGC),目前商业化 POE 主要是用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包括 桥联双茂催化剂和 CGC 催化剂),Dow 使用的 CGC 催化剂(初代专利已 到期)与除中国外世界聚烯烃大公司分享专利使用权,对国内实行垄断, 目前我国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产品的研发主要依靠中石化、中石油、中 科院化学所、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其中中石化处于x前端, 近年来国内 POE 生产企业如万华化学、卫星化学等也在进行相关产品布局。

 

 

国内 POE 光伏需求反超汽车,未来需求高速增长。全球 POE 下游的主要 应用方向是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TPO),占比 51%,随后是用于聚合物 改性、生产电线电缆,分别占比 29%、10%。当前我国 POE 的下游消费 领域较为集中,其中汽车行业为下游x大消费领域,占比达到 68%。聚合 物改性、电线电缆分别占比 19%和 9%。随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 展,POE 在轻量化、高端化方面的应用受到重视,ResearchandMarkets 预计 2022-2031 年全球 POE 和 POE 市场将以 7.6%的复合增速增长。国 内需求方面,2021 年我国 POE 消费量约 64 万吨,其中光伏领域需求占比 为 40%,首次超过汽车市场的 26%。在光伏胶膜领域,POE 具有体积电 阻率低、水汽透过率低、耐老化性能好,电势诱导衰减小等优点,21 年在 光伏领域的渗透率在 27%-30%之间,未来 POE 的渗透率有望随光伏双玻 占比和国内供给的双重增长而大幅提升,POE 在光伏领域的需求将成倍增 长。

3.3、储能领域发展潜力巨大,新材料布局建议持续关注

新能源持续发展推动储能需求大幅提升,电化学储能当前占比较低,未来 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各国x碳中和方案相继 落地,新能源储能的需求愈发强烈。2021 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功率为 205.3GW,其中以抽水储能占据主要地位,而后来获得快速发展的电化学 储能占比约为 10.3%,储能装机规模约为 21.1GW。目前新能源装机规模 快速扩张,风、光发电占比日益提升,抽水储能难以完全满足调峰调频需求。相比之下电化学储能一方面可以解决风光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带来的 频率稳定难题,提供调频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削峰 填谷解决风光出力高峰与负荷高峰错配问题。从行业发展来看,电化学储 能过去 10 年的装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 56%,已经成为满足多种应用场景 和需求的主要储能方式之一。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是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储能的锂电池。三元材 料等其他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好,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 循环寿命x高可长达 3000-4000 次,倍率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甚至可达 上万次。此外,磷酸铁锂由于其橄榄石状结构的特点,即使在高温下仍可 保持较稳定的结构,具有远超其他正材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符合目前 大型储能领域对于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与此同时,尽管磷酸铁锂的能量密 度低于三元材料电池,但是其相对较低的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在对于电 池体积要求相对较低的储能领域更为突出。安全性、寿命长以及成本低的 优势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锂电储能建设加速,带动磷酸铁锂需求量快速提升,2025 年国内储能领域 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接近 90 万吨。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循环性能 以及性价比方面的显著优势,国内在储能领域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绝大部分 都采用磷酸铁锂正。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 年上半年中国储能电池出 货量达到 44.5GWh,已经接近 2021 年全年的水平,而预计 2025 年储能 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390GWh,对应的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达到 90 万吨。

钠离子初获起步,具有低 BOM 成本和高安全性优势,有望获得进一步发 展空间。研究x早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几乎与锂离子电池同步开 展。早期被设计开发出来的电材料如 MoS2、TiS2 以及 NaxMO2 电化学 性能并不理想,发展非常缓慢。直到 2010 年之后,根据钠电池特点所研 发出的一系列材料如作为负的硬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及合金类化合物, 作为正的聚阴离子类、普鲁士蓝类和氧化物类材料问世帮助其在容量和 循环寿命方面大幅提升。2021 年 7 月,宁德时代推出x代钠离子电池, 采用普鲁士白/硬碳体系,单体能量密度高达 160Wh/kg,常温下充电 15 分 钟,电量可达 80%以上,即使在-20°C 低温环境中,也拥有 90%以上的 放电保持率,热稳定性远超XXX安全要求,宁德时代预计 2023 年钠离子 电池将形成产业化。

 

 

三种正路径各有千秋,多家企业已经开启产业化进程。目前常用的钠离 子正材料主要为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 物三类,其中层状金属物类似于锂电池中三元锂结构,聚阴离子化合物似 于磷酸铁锂结构,而普鲁士蓝则为钠电池独有路线。层状金属氧化物的比 容量与技术成熟度高,有望率先产业化,聚阴离子化合物循环性能突出, 但能量密度与成本存在制约,普鲁士蓝/白理论性能优秀,成本具竞争力, 目前已有多家电池厂押注普鲁士蓝/白路线,但结晶水问题掣肘行业产业化, 因而改进合成工艺是目前研究热点。

四、部分承压行业进入修复阶段,关注政策受益领域

4.1、汽车行业触底修复,尾气催化、轮胎等相关链条具有修复空间

商用车市场大幅受挫,行业持续低迷。今年二季度整体华东疫情导致汽车 催化产业链受到明显的抑制,景气度有限,也导致汽车消费支出明显下行, 整体看汽车 4、5 月份销量受到明显压制,但是伴随后期华东疫情逐步好转, 道路交通逐步恢复,同时叠加汽车补贴政策,乘用车在后半年消费明显回 暖,整体的产业链恢复较好,但商用车依然保持低迷,其中x为明显的重 卡汽车自去年 7 月开始执行国六标准后,整体销售呈现断崖性下滑,行业 库存以及物流的不景气导致行业持续位于低迷状态。

汽车尾气催化行业受到压制,行业整体运行低迷,国内企业短期以满足出 口订单为主,行业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在尾气催化行业内,国内企业发 展起步相对较晚,一般海外企业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自去年 7 月 1 日开 始,国内执行重型柴油车的国六标准,国内企业开始面临升换代带来的 空窗期:道路车辆在标准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以安全供应的角度,有限选 择已经具有海外成熟供应市场能力的外资企业,无论是催化剂环节的优美 科、巴斯夫、庄信万丰;还是蜂窝陶瓷载体环节的康宁和 NGK,外资企业 的市占率在标准升的初期获得快速提升,国内企业同时面临:①升换 代带来的阶段性市占率的压降;②由于前期国五车库存影响带来的整体行 业的新车销售低迷,库存消化压低行业需求释放;③国五需求骤然下跌,仅有部分出口需求,但国六订单不足,行业开工率较低,良率未能有效提 升,盈利空间大幅收窄。

 

 

非道路国四标准逐步开启,海外欧七标准有望进一步影响国七标准。12 月 开始我国非道路车辆也开始要求配套尾气催化装臵,但是不同于道路车辆, 非道路车辆是典型的增量市场,且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并没有形成稳定 的外资产品供应体系,因而在非道路市场中,国内企业具有更为平等的竞 争基础,有望通过更高的产品性价比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同时近期欧洲出 台了欧七标准要求,对于国七标准有参考意义,若国七标准开启,有望进 一步带动尾气后处理市场。

轮胎行业的利润将逐步修复,原料和运费双重利好,轮胎行业盈利能力有 望持续修复。2020 年 4 季度以来,原料价格持续向上叠加海运费价格暴涨, 轮胎行业销售毛利率显著承压,从 2020 年 3 季度高点处的 27.5%一路回 落至 2021 年 4 季度的 10.8%。今年以来随着原料价格和海运费的回落, 行业盈利能力开始不断向好,截至今年 3 季度行业毛利率已经回升至 15.3%,往后来看原材料价格和海运费均有望继续维持低位,叠加需求端 底部回暖,轮胎行业将迎来量和价的同步修复。

 

 

天然橡胶产量和种植面积趋稳,中短期价格不具备大涨基础。近几年全球 天然橡胶产量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整体仍然维持着正增长的态势,2020 年 产量在疫情影响下同比下滑 0.8%至 1484 万吨。从全球橡胶的新增种植面 积来看,2012 年达到了种植高峰后开始回落,近几年总种植面积趋于稳定, 考虑到橡胶树一般 7-8 年开割,且在 15 龄以下产胶能力仍然均处于上升期, 整体割胶周期长达 30 年,因此预计中短期全球天然橡胶的供应仍有保障。

4.2、碳中和政策依然是长期方向,具有空间优势的企业具有长期发展力

传统耗能企业能够实现持续性成长,有望享受长期的量价优势。在传统化 工产业,短期虽然有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长期看供给依然是核心因素, 因而对于具有先进工艺、相对优势的龙头企业来说,未来长期将享有行业 格局逐步优化的空间,另一方面,双碳政策将导致行业内的新增产能管控 为严格,因而能够获得持续成长空间的企业将有望获得量增优势。因而 在此之上,现阶段虽然短期受到需求承压,价差收窄影响的企业未来将具 有利润修复空间、长期成长空间和中枢缓慢改善的空间。

生物柴油:欧洲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国内企业将实现快速放量。生物柴油 是指以动植物油脂、废弃食用油脂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可再生无污染的绿 色清洁液体燃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内燃机和发电厂等工业与交通领域。 相较于传统化石柴油,生物柴油在燃烧性能、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可调和 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我国是油品高度进口依赖的XXX,因而食用油在我国是不能用于生产生物 柴油的,所以我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产业链条,而 伴随欧洲对于碳减排的要求逐步加深,生物柴油作为可以进入碳循环的材 料,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需求不断提升。

 

 

一代生物柴油仍为主力产品,多阵营加入布局二代生物柴油。国内目前主 要根据生产工艺和原料将生物柴油分为三代产品:x代生物柴油(酯基 生物柴油),是以天然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和地沟油等原料通过酯交 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占目前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的 85%以上;第二代生 物柴油(烃基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催化加氢制备生产 非脂肪酸甲酯的饱和烃类生物柴油;第三代生物柴油在原料范围上有所拓 展,但目前尚未成熟。从分布企业来看,目前行业的主流贡献业绩的产品 还集中于一代生物柴油,二代生物柴油或者航煤将有望逐步开启市场。

国内行业参与企业较多,但有效产能相对集中,产能仍以一代产品为主。 2021 年国内生物柴油总产能约有 250 万吨,其中接近 80%是一代酯基产 品。从行业集中度来看,目前国内生物柴油行业 CR5 不足 50%,多数小 规模企业产能不能打满,或者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欧盟标准,从行业格局上 看,年产能在 30 万吨以上的仅有挺好新能一家。且绝大部分产品实现了出 口。生物柴油产业链相对特殊,一方面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收油体系,同时 需要有比较良好的技术工艺实现产品达标,而行业内众多小规模企业虽然 有名义产能,但是工艺掌握度相对不足,产品生产不稳定,进一步导致销 售和采购体系不稳定,从而难以实现稳定经济化。

4.3、供销社的战略方向将带动农资行业进一步优化升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计,2020 年全国供销社基层社共有 37652 个,营业收入约为 5.3 亿元。2021 年,供销社系统销售总额突破 6 万亿, 同比增长 18.1%。整体看,我国化肥市场庞大,如果能够借助供销社原有 渠道整个多地的销售网络,单从化肥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单从单 质肥的几个较大的产品品种看,尿素年产量约 5500 万吨,磷铵年产量约 2600 万吨,钾肥年产量约为 600 万吨,不包括复合肥的生产,我国单质肥 的产量就超过 8700 万吨,如果整体的销售渠道可以有效理顺,减少销售 层,对接生产和终端使用,整体市场将非常可观,节约费用三方分利对 于各方都将有较大的收益。

 

 

我国经历了化肥零增长和减量使用的过程,行业发展相对稳定。2015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0 年农作物化肥用量零增长,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 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的同时利用率明显提升,经农业 部测算,2020 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 40.2%, 比 2015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行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化肥减量使用 政策带来的边际影响x大阶段已经过去,近几年来,化肥使用量逐步趋于 平稳。

从全球种业市场分布的角度来看,全球商品化种子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化 分布情况,中美两国大约占据了全球 60%的商业化种子需求,我国种子市 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从种子龙头企业分布来 看,我国与海外XXX仍有较大差距,除了从瑞士收购的先正达以外,我国 仅有一家本土企业上榜,销售额与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种子 企业相较海外龙头存在竞争力较弱、业务发展方向单一以及服务意识不足 等问题。但是种业作为农业生产链条的x前端,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截 至 2020 年底,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 45%,种子行业的发 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我国对种业市场愈发重视。

海外集中度较高,种植存在成本优势。美国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有利 于渠道商集中度的提升。与中国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的耕种模式 不同,美国主要以大型农场生产为主,2021 年美国农场平均耕作面积为 2703 亩。而我国 2018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龙头企业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 783.19 亩,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 177.30 亩,专业大户平均经营 耕地面积为 102.13 亩,而普通农户平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 7.53 亩。单 体种植面积较大有利于减少渠道商的层,提高渠道商的整体集中度。根 据美国 CropLife 媒体发布的 2021 年美国 TOP200 经销商报告,排名前七 位的农资产品经销商总销售额达 249 亿美元,占前 100 位经销商销量总和 的 70%。经销商集中度的提高和层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农资在流通环节的 成本,从而使得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

中国单位生产成本高于美国,供销社加入有望改善局面。相比于美国,中 国种子、化肥、农药产业链从上游生产到下游终端销售涉及环节多、人员 广,营销环节臃肿。而农民作为x终客户不得不为中间环节买单,导致农 资成本较高。根据 USDA 和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测算,2020 年美国 生产 1 千克玉米相比中国可以节省 0.16 元的农资成本。“供销社热”反映 我国流通环节存在巨大改造空间,如果供销社可以依托原有渠道优势提供 种子、化肥、农药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直接对接的渠道,刨去以往各中 间经销商的层层加价,将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提供给农民,供销社便有望 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促使我国农资环节向集约化发展。

 

 

供销系统的建立也将有效的形成市场监督和管控,形成稳定合理的市场竞 争机制。由于我国之前的化肥终端市场相对纷杂和渠道的纷杂,产品品质 良莠不齐,冒牌劣质产品也难以有效杜绝,而由于劣质产品的不良竞争, 导致我国化肥行业难以实现化肥的结构性升,新型化肥、先进化肥等推 广速度较慢,而有了稳定正规的渠道,可以帮助行业实现结构升和良性 竞争。由于我国化肥规模大,生产厂家相对分散,进入到复合肥环节,很 多小规模厂商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造粒就能实现复合肥的布局,因而终端 市场经常会有假冒伪劣产品,辨识难度大,既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扰乱 了化肥行业的正常竞争。而有统一的渠道就将逐步形成行业的权威性,形 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扬农化工——持续成长的农药龙头

长期看,扬农化工充分受益于中国化工、中化集团资产整合的协同。中国 化工、中化集团的农化资产注入先正达集团运营,集团体系的公司执行力 和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先正达将凭借自身优秀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 务基础将提供创新药和种子业务的主要平台;扬农化工凭借生产制造和工 程化能力将提供农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平台;安道麦作为全球领先的非专 利药龙头,凭借丰富的渠道布局成为渠道和农服的主要平台。

 

 

广信股份——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

广信股份所处的行业是农药及精细化工,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我们认为, 一家公司内生增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产业链、土地、资金,其中产业链 条的延展性决定了公司未来成长的空间。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公司未来将逐步打通光气——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 体、新材料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现有装臵的生产 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布局新的产品,且布局出来的新产品与竞争对 手相比具备显著成本优势。通过梳理公司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公司的发 展史就是一部光气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历史,未来公司将围绕光气产业链持 续布局新的产品来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海利尔——新烟碱类杀虫剂龙头,丙硫菌唑放量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原药、制剂双轮驱动,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明显。海利尔属XXX定点农药生 产企业,是集农药和功能性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化集团。 公司以农药制剂产品为基础,逐步向上游原药及中间体业务领域延伸,目 前已基本形成制剂、原药及中间体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格局。

新烟碱类杀虫剂一体化布局,产品结构完善。公司目前拥有核心产品虫剂 吡虫啉和啶虫脒产能 4000 吨;公司第二代烟碱类新产品噻虫嗪、噻虫胺 原药共计 3000 吨产能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 500 吨呋 虫胺产能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2 年底建设完成。与竞争对手相比, 公司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产品系列布局完善,配套吡虫啉和啶虫脒原材料二 氯,噻虫嗪和噻虫胺配套原材料噻唑,公司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在保证原药 生产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空间。

中旗股份——不断成长的小而美公司

公司是细分农药领域的佼佼者。中旗股份属于仿制类农化企业,主要开发 专利到期的农药产品并迅速实现工业化生产抢占市场,目前公司的主要产 品为除草剂和杀虫剂产品,除草剂主要产品氟吡氧乙酸、精噁唑禾草灵、 异噁唑草酮、炔草酯产能在国内均排名x,磺草酮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二; 杀虫剂主要产品噻虫胺、虱螨脲产能在国内排名x。这些产品均有低毒 高效的特点,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公司受益于跨国公司整合,淮北项目打开成长空间。公司作为原陶氏益农 供应商,随着科迪华对原陶氏杜邦供应商的整合,公司有望在科迪华获得 更多订单。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且和国内多所大学展 开合作开发项目,涉及新型农药产品及其他新产品。短期看,公司业绩随 着南京基地和淮安基地的正常运营而步入正轨,长期看,公司在淮北基地 规划 15500 吨新型农药原药及相关产品项目,投资额约 20 亿元,淮北新 型农药项目落地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盈利能力,打开公司的 成长空间。

氮肥行业以尿素作为主要产品供应,小氮肥产品作为补充。氮肥是指以氮 元素为主要成分,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也是世界化 肥生产和使用量x大的肥料品种。氮肥包括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硝 酸铵等诸多细分种类,但目前尿素是我国氮肥行业x主要的化肥品种,占 氮肥总施用量的 55%,已经形成以尿素为核心,小氮肥产品为补充的行业 结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氮肥行业既算是化肥主要的品种之一, 也算是煤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因而在行业运行过程中兼具煤化工行业 供给属性和化肥销售属性。

4.4、制冷剂配额即将落定,行业有望获得利润修复

我国是全球氟化工大国,产品涵盖无机氟化物和有机氟化物两大板块,下 游应用除了建筑、纺织、农业的等传统行业外,还包括锂电新能源、半导 体等新兴行业。

 

 

萤石:政策影响供给,资源属性有所凸显。萤石是氟化工行业基础原材料, 是自然界主要的含氟矿物,,一般根据品质会分为酸萤石、冶 金萤石和陶瓷萤石三类,并广泛应用于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 以及原子能、航空、新能源等高精尖领域。萤石的直接下游主要包括氢氟 酸、氟化铝、冶金以及建材,其中氢氟酸作为x主要的下游应用占比约为 56.33%。

政策引导行业整合,供给侧产能受限。由于萤石作为XXX重要的战略资源 具有稀缺性和性,XXX从上世纪末就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及 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萤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调节税收、限制出 口、制定行业规范等多种方式限制萤石资源的生产和开采总量,防止过度 开采的同时淘汰部分技术落后、开发效率低下的小矿山,从而提升行业整 体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我国有限的萤石资源。

制冷剂:三代制冷剂配额即将落定,行业盈利有望获得回归。制冷剂是指 在各类制冷系统中不断循环并通过其本身的状态变化以实现制冷的工作物 质,含氟制冷剂是目前应用范围x广的制冷剂产品。按照使用进程可将曾 在或已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制冷剂大致分为四代,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以 第二、三代制冷剂为主,其中第二代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相对较小,在欧 美发达XXX已基本淘汰,在我国目前也处在淘汰期;而第三代制冷剂对臭 氧层无破坏,在发展中XXX逐步替代 HCFCs 产品,但是 GWP 值较高,温 室效应较为显著,少部分发达XXX也已开始削减用量。

R22:生产配额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格局相对较好。R22 一方面是用于 制冷设备,另一方面也是有机氟化工的重要原材料单体,下游应用中聚四 氟乙烯(PTFE)需求占比约为 50%。2022 年,国内 R22 生产总配额为 22.48 万吨,其中山东东岳、江苏梅兰、浙江衢化三家企业配额分别为 6.29/4.65/4.24 万吨,合计占总配额的 67.54%。供需格局方面,由于生产 配额限制且行业整体供给有限,叠加今年高温需求强劲,整体 R22 表现相 对良好的盈利水平。而进入 23 年行业有望进一步受到配额的限制,叠加行 业格局稳定,产品有望维持较高盈利空间。

4.5、国有企业改革仍将有望持续换发新机

国企改革收官之年,具有良好基础的企业有望通过改革重新进入发展快车 道。2022 年是国有企业的收官之年,前期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具有资源优 势、技术储备优势等,但未能充分发挥积性,而通过国企改革,企业更 多的像国际优秀的龙头企业对标发展,综合来看,国有企业在技术储备上, 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具有良好的资金实力,而部分企业还具有细分赛道 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在不断改革过程中,可以凭借良好的基 础实现优势重整,提升发展空间和优势。

技术体系更为完善,有望在卡脖子材料领域进行突破:相比于一般的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布局体系相对完善,布局相对全面,结合 更为积的市场发展机制,国有企业有望结合优秀的团队实现细分领 域是加速布局,从而逐步重新确立市场竞争地位;

资金实力相对较好,可以进行更多赛道和领域的布局和延伸:国有企 业一般具有相对良好的资金基础,能够较好的综合区域优势、资金优 势、资源优势,形成赛道布局,从而可以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进 一步的空间拓展,形成多赛道延伸;

国有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举措提升技术和业务骨干的积性,有望可以加 速实现技术市场化,产品多元化,优化对原有业务的管控,加速对新赛道 进行拓展,从而扎实基础贡献业绩,扩展赛道提升空间。

龙头企业具有产业链延展优势和持续的扩展投资动力,x终有望形成强者 恒强的态势。而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根据基础化工行业分布来看,行业 内头部企业的规模集中态势非常明显,行业共计 367 家企业,其中前 20 名头部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就已经达到了 40%以上,头部企业的投资实力、 技术实力和区域优势往往能够形成正向循环,借助综合优势,往往可以更快的进行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而从投资角度看,前 20 名的头部企业的在 建工程占比已经达到了一半,龙头企业具有资金优势,更在持续大力投资, 行业内有进一步集中的态势,龙头企业有望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我们持 续建议关注龙头企业多赛道拓展,借助自身在原有业务领域的优势和积淀, 扩展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扫码一对一人工服务